close

紀錄日期:2011/11/13

紀錄者:Chelagu

   社區裡每個晚上都會有Tea time與會議,tea time就是聊聊,近期因為我是新加入,所以Tea time的時候常常是在聊一些社區的概念以及我的困惑,還有該如何推廣社區的概念,讓更多人理解回歸自然的生活模式,因為認同所以想推薦朋友認識是很自然地分享念頭,但我發現執行起來有相當的困難度,這樣的生活模式跟現行社會的路子相去太遠,但是想改變自己就需要這麼一個大跳躍,從根本破除恐懼。Tea time後就是會議,會議中會討論社區的所有事情,甚至對誰有意見沒有及時講也會在會議中提出來,對自己的感覺誠實且不去積壓,是社區裡人際相處的重要認知,社區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不隱瞞不積壓也不用害怕面對衝突,當衝突來到,就是可以看清自己盲點的時刻,只要面對,就會走過,走過就會發現→沒甚麼好怕。如果沒有太大的議題通常就會是一些隔日工作進度的分配,看看菜地有甚麼需要執行的,拔草、淋肥,或是看看環境有沒有需要建置的,搭棚架、蓋房子、劈材諸如此類,來社區一個多月,昨天倒是我第一次參與跟教育有關的會議討論。

社區裡有三個孩子,

Helen--14歲,女,國中一年級,中國籍,晚讀;

Misha--12歲,女,國中二年級,荷蘭籍(中荷混血),跳級&寄讀;

Dao--4歲,男,在家自學,台灣籍(中荷混血)

  其實社區裡沒有甚麼國籍的意識,只是這篇文章牽涉到我個人的思考與認識過程,所以在這裡標註,此外,原本是想寫上每個人的真名,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回學校去了,所以先用假名,等孩子們回來之後徵詢同意再決定要不要放本名(討論後決定放真名)Sandesh(台灣籍)一家是社區的老班底,但是因為國籍的關係,所以每隔半年Misha就得回荷蘭,所以Sandesh一家其實是在我來社區一陣子之後才回到社區的,母親是Mira(荷蘭籍),因為這樣,我也每天都小練習著我的菜英文。

  在就學方面,通常社區會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如果他們選擇留在社區,那社區會幫他們申請在家自學的方案,如果他們想去一般學校當然也是OK的,因為現在社區裡的孩子少,而HelenMisha都正好是需要同儕的年紀,所以他們都選擇到鄰近的國中上學,加上因為住的遠,所以兩個孩子都需要住宿,也體驗另一種群體生活。這個會議的起因是Helen近期在學校裡發生過兩次強烈的情緒波動,她的情緒爆發對宿舍的其他同學造成影響,導師來電、舍監來電,加上Misha剛到學校不到一周所看到的狀況,Mira認為需要一個會議,讓H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如果Helen一直這麼不開心,那她可以不用去上學。

學校的反應如下:

1. Helen跟其他兩個女同學的摩擦,讓她兩次在樓梯間大哭;

2.進浴室開關門很大聲,屢勸不聽;

另外一點是Misha在會議過程提出來的,Helen因為某事打了一個男同學。

  因為在入住前舍監就說過,如果無法適應群體生活,就會要求學生退宿,以我們住的距離通車有相當的難度,所以一旦被退宿,其實也就等於退學,茲事體大。

  Helen說,兩位女同學覺得Helen驕傲,也覺得她常常在背後說他們的壞話,所以她們制定了一個整她的方式,星期一三五理她,二四則不跟她講話,Helen想跟她們和好但是在談的過程對方只是挑釁的回答「是喔。是喔。」讓Helen覺得自己不被信任,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對別人說她們的壞話。

就在這個時候,Misha跳出來說「有喔,你就有跟我講。」

  我猜Helen大概是覺得Misha同樣是社區的孩子,所以有種例外的感覺,HelenMisha說過那兩個女同學不好不要跟她們太接近之類的話語,但Misha卻坦直的認為這應該要一視同仁,這是我第一個訝異點,因為我也常犯H這樣的狀況,講別人壞話,有時候會對自己相信的人講某些人的壞話,就會自我解釋成這是對夥伴的一種好意提醒,卻沒顧慮到每個人都有自由的判斷力,自己覺得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可以套用在別人身上,更深一層,這其實是一種個人勢力範圍的拉攏,我以前常這麼做,一邊做一邊不安,一方面覺得自己造口業,一方面說出去的話會無限蔓延,最後就會現世報到自己身上,反過來就變成自己的心理壓力,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積累各種慣習,如果在遇到問題的同時都能說開來討論,就可以避免負面習慣的累積。

  Misha希望靠自己去判斷那兩個女同學,所以她沒有聽Helen的警告,一周下來她也的確覺得那兩個女同學人並不壞,甚至還交上朋友,基本上因為Misha沒有甚麼鞏固勢力的念頭,所以她覺得每個人都很好,覺得學校生活很有趣,讓她有想讀久一點的念頭。

  會議過程中其實我很緊張,從小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會開始哭,其實那個時候的哭是一種逃避,一旦哭了旁人就會心軟(或者覺得說甚麼我都聽不進去了),就不會再去責備太多。不過H雖然有點退縮,但還是鎮定的面對會議,我猜這跟她好強的個性也有關係,不過基本上HelenMisha都已經在生態社區的生活模式下六七年之久了,算起來都是我的前輩,所以他們應該也都很習慣這樣的社區會議模式。這個年紀H開始有事情想隱藏,想自己解決,開始有秘密告訴Misha不能講,但是坦誠是社區裡很重要的成分,因為越坦誠人就會越輕盈。討論過程中大家都看的出來Helen的描述裡頭還隱瞞了不少,因為她重複說著記不得事情發生的過程,但顯然一件事情可以嚴重到讓人大哭兩次,是沒道理這麼快遺忘的,Mira希望Helen繼續說,多說一點,她認為,如果今天學校會給你那麼大的情緒,那妳可以不要去。但Helen認為除此之外她還是喜歡學校,S這時則跟H分享自己在國中時的狀況。

  我真的很少看到大人是用這麼認真且平等的態度在與孩子討論事情,或許現在這個時代會越來越多家長這麼做,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的。回想國中,其實開始有小大人的心態,開始玩著人際關係的經營,那時候覺得自己已經夠大了,常生氣大人對自己不夠尊重,但過了20年,我卻發現我成為過往自己所討厭的大人,覺得孩子的問題孩子氣不重要,覺得自己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比較重要,會議的同時讓我察覺到自己的自以為是。

  這時候Misha又問了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有打XXX啊?」XXXMisha覺得很nice的男生,她想知道為什麼要打她,而且學校裡也都流傳著H打那個男生的消息。Helen回答說那個男生嗆她,說她臉變形、是大陸人blabla……,她不想認輸,所以打了對方,不過其實XXX是個不會打女生的男孩,所以H的打人也有仗勢著這點的意味在。一方面要讓Helen知道打人這個行為的暴力,以及會有的後遺症、會塑造的隱形敵人,一方面則是要Helen說出真正自己情緒的癥結點,同時也去看到自己愛現、想當老大的部分。

  其實我聽到這裡的第一個直覺就是「啊!果然是種族的問題。」,而且下意識的認定無解,因為我一直是看著這種紛爭長大的,加上台灣人對歐美人總是亮綠燈,對大陸人、東南亞人總是帶著點歧視的意味,一個朋友聽我描述社區裡有大陸人的時候,他第一句的反應竟然是「那你是支持台灣人還是支持大陸人?」我瞬間實在覺得有詫異,因為對方也是個文化界的重要角色,朋友固然是有開玩笑的成分在,但是這麼直覺的一句玩笑話卻透露著台灣人根本意識上的偏見,縱然我們都還記得多年前的戰爭與迫害,但我總覺得現在已經是不同的年代了,我們應該有更寬廣的心來看待彼此,謹言慎行不要再以偏概全的發言,因為這些偏見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樣紛爭就會永無止盡。

  原本想針對台灣人的族群偏見這個部分發言,但回過頭一想,發現,外界的族群問題根本不是H這次事件的問題,重點是她為什麼會被這樣的言論給刺激到,這是她該自己看到的問題與在意,這個年紀開始介意外表、介意身分也是必然,但大家希望她察覺問題,看清自己的問題就不會被外界的價值觀繞得團團轉,而我在第一時間覺得族群問題很大條也是我該看的問題,因為我下意識地跟我那個朋友其實有著很雷同的心態。這就是我覺得社區很有趣的地方,因為是很坦誠地,以誠相待,所以成長就在互相回饋之間的覺知。

  由於Helen還是吞吞吐吐,所以最後大家決定讓她用寫日記的方法,把自己近期的狀況盡可能地描述清楚,這樣其他人才有辦法幫忙,其實事情的開始都是一些細碎的小事,只是一直沒講開就會積壓成大事,變成強烈的情緒出來,最後Helen也看到自己對Misha的忌妒,產生比較心態,覺得同學都跟她比較好之類的情緒,她自己也想跟同學說對不起,再回宿舍時,讓同學間把話題講開,彼此也才發現,其實問題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大條。

  總之,學校的問題暫時解決了,但Helen的問題大家還是要繼續觀察並從旁陪伴,因為社區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不只有父母有發言權,在相互提醒與公開的討論下,孩子們也可以從中認識不同的人思維模式,這樣共同養育的好處是可以減少許多年輕父母在自己都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就把偏見帶給孩子的機率。社區不強迫孩子,會勸也會引導,但不強迫,甚至連強迫孩子多吃一口飯都不會有,給他們環境去探險,盡可能地提供素材,讓他們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與選擇,並自己去決定自己要甚麼,不用去害怕、不要因為任何人的質疑而退縮,自在地去展現自己,依照自己的興趣與意願盡可能地去try,養成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以前公司辦活動的時候寫過一個文案,叫做「沒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們的孩子」,那時候覺得自己很認同這樣的理念,當是事隔兩年當我發現老闆懷孕的時候,我心中出現的念頭卻是,「你最好不要讓你的小孩靠近我,我才不幫你帶孩子」這樣的念頭,完全就在我自己身上體現說的到做不到,理想與實踐的距離,而今我再度遇到同樣的議題。

  題外話:Dao從出生就在社區裡成長,大約在出生七個月後,他便習慣有很多爸爸媽媽,晚上社區的夥伴會輪流陪Dao睡,負責Dao那天的飲食,我沒有參與到那個階段,但就想像而言,覺得這樣的方式除了讓孩子多一點與人接觸的經驗,還可以讓產後的母親間歇的休息,不會因為帶小孩而體力透支,似乎是不錯的方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兒童教育 社區教育
    全站熱搜

    greencommu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